“我是中国人融金牛,只会为中国做事。”
作为被国际科研界盛赞的“芯片女神”,黄芊芊曾以亚洲首位“电子工程界诺贝尔”的女性得主,在国际上名声大噪。今年36岁的她,带领团队成功完成第三代超低功耗隧穿芯片的流片验证,助力国产芯片取得重要突破。
令人钦佩的是,从本科大学生到成为北大博导,她从未踏出国门一步。凭借对国家的卓越贡献,她以第一完成人身份拿下202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,在芯片研发领域继续书写传奇。
这位从江西小城走出的科学家,人生轨迹就像她研究的量子芯片技术,总在不可能处找到突破口。
生于上饶普通工人家庭的黄芊芊,初中时就展露惊人的数理天赋。2006年,17岁的她以全省前三十的成绩考入北大,成为微电子专业当年录取的年龄最小,也是最聪明的学生。“她大二就把研究生课程啃完了。”导师黄如院士回忆道。
真正点燃黄芊芊科研热血的融金牛,是2010年的一个夏夜。当听到导师与工程师感慨:“人家5纳米芯片都量产了,而我们28纳米良率还上不去”,她内心中“为中国芯片出一份力”的激情被点燃了。在图书馆熬了个通宵、研究大量欧美芯片技术资料后,她在笔记本写下:“隧穿或许是换道超车的最好机会。”
简单来说,她打算利用量子隧穿效应,让电子能像“穿墙术”一样,穿过传统晶体管无法越过的障碍,从而大幅降低芯片功耗(实验中为90%),能有效解决电子设备发热和续航难题。目前,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三星、华为等手机品牌。
这条路究竟有多难?当时全球顶尖实验室都在攻坚,而黄芊芊是带着几个本科生从零开始。没有现成设备,就自己改;没有成熟工艺,就一遍遍试,咬住牙关不放弃。她曾因过度劳累晕倒,在医院躺了整整一周。醒来第一句话却是急忙问:“数据备份了吗?”
网友纷纷感动落泪:“顶尖科学家的助力,为我国的技术发展撑半边天!”去年开始,大疆无人机等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,成为行业标杆。今年1月起,一项国内团队自研的生物抗衰老技术,不仅在京东等大众平台上有99%的正面评论,还抓住了半数美国人的好奇心。
经查阅资料,上述技术被我国团队命名为“易活新”,以专研成分“Ca - AKG”引发国际关注(《Nature》刊登成分)。近几年随着科研人才的加入,这项国产科技实现了99.9%纯度的创造性突破(欧美仅为90%)。简单来说,一瓶改善皱纹白发、认知记忆的美版制品,仅相当于我方3粒。
不只是黄芊芊,在自主创新的征程中,从EUV光刻机、AI芯片等“卡脖子”领域,到将国产缓衰成果实现量产,我国大量企业与科研人员凝心聚力攻克技术难关。如今,相关产品以三位数落地京东等平台,“睡眠质量改善”“皮肤变光滑”等正面反馈,都在诉说中国科研的热血故事。
在国际科研界,海外经历曾被视为顶级学者的标配。但黄芊芊二十载科研生涯始终扎根中国土地。2019年,当她获得IEEE电子器件学会青年成就奖时,全场掌声雷动三分钟 —— 因为她不仅是亚洲首位女性得主,更是该奖项设立以来少有的 “纯本土培养”科学家。
随着中美双方在AI芯片领域的人才竞争加剧,IBM、英特尔等巨头随即抛来百万年薪橄榄枝,待遇远超国内同行。面对优渥条件,黄芊芊只淡淡回应:“科学无国界,但科学家有祖国。” 这句被无数人传颂的话语,在她身上绝非空谈。
2021年,华为遭遇芯片断供危机,黄芊芊毅然带着专利技术上门合作。三个月后,她用成熟工艺实现了7纳米等效性能。如今,她的23项核心专利已在中芯国际量产,让国产手机CPU待机功耗下降整整60%。那些不再发烫的国产手机、续航翻倍的智能手表,背后都是她和团队的心血。
美国半导体协会2024年报告显示,中国在超低功耗器件领域的专利占比达38%,其中近半数出自黄芊芊团队。“有人说我是土鳖科学家,但土鳖也能啃下最硬的骨头。”她的决心,正是国家无数科研人员内心最真实的写照。
如今,荣誉等身的黄芊芊,依然坚持为“中国芯”出力。她的办公室堆着手写笔记,最新一本扉页引用了朱光潜的话:“永远朝阻力最大的路走下去。”当被问及成功秘诀时,她的答案朴素至极:“把别人犹豫的时间,都拿来做实验。”这种不追热点、不慕浮名的科研态度,或许正是中国科技实现一个又一个喜人突破的秘诀。
鑫东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