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4年晟红网,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来到荆州进行视察。荆州的干部们得知这一消息后,纷纷热情接待,摆出了最周到的礼遇。然而,杨得志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大家顿时陷入困惑:“侯礼祥如今怎么样了?我想顺道去看望他。”荆州军分区的司令员经过一番打听才得知,杨得志口中的侯礼祥正是他的老战友。
当杨得志找到侯礼祥时,眼前的情景令他震惊——侯礼祥不仅无处安身,连买药的费用也无从筹措。得知此情,杨得志愤怒地质问江陵县委:“你们究竟是怎么对待我的老战友的?他可是救过我命的人!”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侯礼祥沦落到如此境地?开国上将杨得志与侯礼祥之间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?
侯礼祥于1912年出生在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。他小时候家境尚算宽裕,得以读了四年私塾。然而,厄运在他15岁那年降临,父母相继因病离世。为给父母治病,家里的积蓄早已花光。为筹办丧事,侯礼祥不得不将家中仅有的一套房子卖掉。年仅十五岁的他,为了生计踏上了前往荆州打工的旅程。
展开剩余86%抵达荆州时,侯礼祥的钱已所剩无几,饥饿和疲惫让他形容枯槁、衣衫褴褛,仿佛一个无家可归的小乞丐。因形象落魄,没有任何工厂愿意接纳他。就在他几乎绝望之际,一位好心的乞丐朋友给他带来了转机——介绍他到武汉的一家招待所做服务员。侯礼祥靠着这份工作得以温饱,但内心依旧疑惑:这位乞丐朋友既能帮他找到工作,为什么自己却仍在街头乞讨呢?
不久,侯礼祥发现了真相:这位乞丐朋友实际上是一名共产党员,帮助他不仅是出于同情,更是为了吸纳他加入革命队伍。通过组织的严格考验,侯礼祥于1928年5月首次被派往江西执行任务。1929年3月,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一名革命战士,入党介绍人是红三军团五师十四团五连连长彭绍辉。
1934年10月,侯礼祥参加了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。凭借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,他先后由班长晋升为排长,再到连长。到1935年5月时,他已成为红一军团一师一团的营长,并带领17名战士在杨得志团长的指挥下,成功强渡了水流湍急、险峻的大渡河。
由于初入部队时的登记疏忽,他的名字被误录为“李祥”。多年来,侯礼祥曾多次解释,但因当时战乱纷繁,这一名字错误迟迟未能纠正。久而久之晟红网,他也就不再介意了:家里人称他“礼祥”,战友们叫他“李祥”,似乎已成习惯。谁也没想到,正是这个名字的错录,让侯礼祥后半生在寻找党组织的路上步履维艰。令人惋惜的是,当年那次强渡大渡河的壮举,后人仅记住了“十七勇士”,却遗忘了这位英勇的营长。
1935年9月,在腊子口战役中,国民党凭借险要地形对红军发起包围,红军遭受重创。杨得志负伤严重,幸亏侯礼祥冒死将他背出敌火,使杨得志得以幸存。从此,侯礼祥便成为杨得志的救命恩人,两人在长征路上结下了深厚友谊。侯礼祥还参与了飞夺泸定桥等多次重要战斗,多次冲锋陷阵,五次负重伤,差点两次命丧敌枪。其中一次在四川小河镇作战时,敌弹穿过了他的脖子,但幸运的是未击中要害,他被紧急抢救,死里逃生。
1936年10月,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后,因右腿骨折,侯礼祥在瓦窑堡后方医院静养。康复后,他被派往红一师,担任十三团团长,隶属于师长陈赓和政委杨勇麾下。而此时,他昔日的上司杨得志已调任红二师师长。1937年,侯礼祥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深造,翌年担任八路军总部警备第一团副团长。1939年在执行任务时再次负伤,组织安排他回后方休养。
同年年底,侯礼祥返回江陵老家,人生轨迹发生巨大转折。他结婚成家,开了家牌铺维持生计。妻子是勤劳贤惠的农家女子,厨艺了得,牌铺生意兴隆,生活一度趋于安稳。然而,来打牌的人形形色色,难免有人觊觎他的财物。侯礼祥将参加共产党后的证件藏在床底的箱子中,不料被小偷盗走,身份文件全失。发现时,他如遭晴天霹雳,打算康复后重新投身革命的梦想顿时陷入困境。
此时,江陵县委书记魏西找上门,安慰他说:“别担心,证明文件我会帮你补办。”随后,魏西给侯礼祥下达了新任务,派他前往监利县从事地下工作。侯礼祥成功潜入国民党内部,担任联保主任,负责向组织传递情报。但1940年4月,国民党发现了当地的地下党组织,进行了惨烈打击。侯礼祥的接头人被捕杀害,组织遭受重创,他也被迫隐蔽起来,音讯断绝。
1942年7月,侯礼祥得知张秀龙的部队进入湖北潜江,便连夜赶往寻求接应。因无身份证明,被国民党发现,张秀龙最初怀疑他是奸细,未予接纳。侯礼祥细述自己的革命经历后,终于取得信任。但不幸的是,张秀龙的部队随即遭袭,侯礼祥未能随队转移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回到家乡务农。不久,他曾被揭露曾在国民党工作,被乡亲怀疑叛徒,遭到排挤。江陵县委书记魏西早已调走,无人再为他辩护。
1961年,满怀委屈的侯礼祥写信给昔日领导杨得志、杨勇,寻求证明身份的帮助。两人见信欣喜若狂,以为李祥早已牺牲,没想到他竟在武汉生活。回信中,侯礼祥详述被迫离开组织的艰辛。杨、杨随即寄去证明信,确认他曾参加长征并立下军功。但乡村干部怀疑信件造假,不仅拒绝承认,还限制他与外界联系。自此,侯礼祥的书信杳无音讯,杨、杨误以为问题已解决,忙于公务未再关注。
侯礼祥原本想就此忍受岁月流逝,几年后偶然看到新闻说杨得志调任济南军区司令员,激起他恢复清白的决心。那时他穷困潦倒,只能靠搭车、乞讨勉强生存。1971年,他来到济南军区门口,衣衫褴褛,臭气熏天,哨兵不让入。侯礼祥坚持称自己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军,还和杨得志是老战友,哨兵这才放他进传达室。传达室人员半信半疑,联系杨得志,但他正外出,便吩咐先照顾侯礼祥。
侯礼祥终于吃上了一顿热饭,吃相大快朵颐,令军区工作人员大为惊讶。饭后,他整理仪表,准备见杨得志。久别重逢,杨得志认出了这位昔日战友。此时杨得志已是开国上将,神采奕奕,而侯礼祥则因岁月和劳累显得憔悴许多。两人回忆起当年冒雨奋战、强渡大渡河的峥嵘岁月,情谊深厚。
侯礼祥在济南停留数日,见到了几位老友。离开时,杨得志赠送了他一个包裹,内含200元现金、20斤粮票和一封写给县里领导的证明信。侯礼祥满怀希望回到江陵,想借此恢复身份。可县领导看过信后仍然推脱拖延。侯礼祥明白,自己年轻时直言不讳得罪人,虽心有不甘,年迈之人也不再计较。
因革命早年留下的病根,侯礼祥晚年体弱多病,缺钱买药,依旧租房居住,生活清苦。幸亏杨得志1974年调回武汉,看到老友如此境遇,怒斥江陵县委:“他怎么还没恢复红军待遇?”县委只得低头承认,他们因侯礼祥曾在国民党工作,怀疑他是特务,甚至认为杨得志的证明信是伪造。
杨得志怒斥:“糊涂!你们就不怕伤了老红军的心吗?”虽然侯礼祥确实曾短暂为国民党工作,组织对他进行严格审查。半年后,杨勇、魏西也出面为侯礼祥作证。1975年1月,侯礼祥终于被恢复了红军待遇。虽然从此衣食无忧,盖起了三间新瓦房,他仍难掩心中郁闷。组织未能恢复他的党籍,因资料不全且多年未联系,按规定他已视为退党。对此,侯礼祥坦然道:“没关系,等我去了地下,还要找毛主席,告诉他‘我是一名共产党’。”
1991年冬,侯礼祥安详辞世,终年80岁。
参考文献:江陵县人民政府:《江陵名人》
发布于:天津市鑫东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